夏鑄九談臺大新人文大樓

記者 許立杰 報導

  捐款的就是老大,所以就可以任意在臺大校園內蓋自己喜歡的建築嗎?新建築要保持傳統,還是要突破限制?因為使用者不是專業,意見就不重要了嗎?##ReadMore##

  關於人文大樓的興建案,臺灣大學城鄉所所長夏鑄九教授以他推動校園規劃數十年的經驗,發表了一些看法。夏鑄九認為,臺大之所以稱之為臺大,就是因為它仍然保有舊時代的傳統。另外,他也對使用者參與設計表達贊同。

肯定捐款人,但校方對建築仍須有所要求

  「臺大是有校園規劃的。」夏鑄九說道。「有人捐款給臺大無疑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因為企業家捐了錢,就把建築設計的工作全權交給這個捐錢的單位辦理,就是不正確的。」

  對這個現象,夏鑄九也不禁搖搖頭:「教育部也明文說明『希望各大學都要有校園規劃』,難道臺大能因為自己是受惠的一方,就說『校園規劃沒有意見,尊重捐款人意圖』嗎?如果不在校園規劃上有所要求,難道是希望讓臺大重回八○年代的混亂嗎?」

校園規劃委員會該做什麼?

  夏鑄九指出:「臺大有專門的校園規劃委員會,基於整體校園規劃的立場,他們必須要向建築師提出看法與建議。由他們去影響校方,再由校方去影響建築師,這才是理想的程序。而不是等到建築師設計完成了才加以評論,這樣就太慢了。」而夏老師覺得校園規劃委員會在人文大樓案至少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一)準確表達使用者的要求
  校園規劃委員會要去接觸使用者,並代表使用者提出一些要求。文學院、
甚至是臺大師生的意見,都必須透過他們準確的表達出來。

(二)對這個基地必須有一些要求
  人文大樓代表的是臺大的門面。在這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委員會必須站在
整體校園規劃的立場,提出一些要求,不能全部順從建築師的意思。

(三)校園規劃的決策過程要有正當性,應該是要有民主開放
  無論是在入口意象、景觀融合或是學生使用空間等方面,人文大樓興建案都備受矚目。人文大樓即將佇立在臺大正門左側的位置,週遭建築環境風格都是沿襲自舊時代的傳統。所以夏鑄九認為在校園規劃的決策過程中,必須要具有正當性,並且做到民主開放。理想的話最好是能經過公聽會,讓臺大師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以至於能跟建築師正面溝通。

新人文大樓須保有臺大校園特色

  身為八○年代校園規劃運動的實際推動者,夏鑄九對於這次的人文大樓興建案其實也有很多的關心。在看過建築師簡學義所做的人文大樓設計初稿後,他也發表了一些看法。

  「這建築太高了。」夏鑄九說道。「臺大校園的新建築,還是必須讓人感覺到這是臺大校園。而今日真正能被臺大歷屆師生所認同為臺大校園特色的,就是椰林大道。」

  他以在民國八十七年落成於椰林大道終端的總圖書館為例,「我甚至願意說,臺大校園光復後唯一一棟可以說不輸給日本人當時蓋的,就只有總圖。從
施工、材料、特色,都可以看的出他是很用心的。臺大具有它既有的建築語彙,不能任由建築師在其中做個人原創的實驗。」而目前還處於設計階段的「人文大樓」,無論在材質、樣式、或是樓層,都不斷的在衝擊臺大這些既有的傳統。

使用者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使用者在建築過程中的參與以及意見表達,夏鑄九說道:「所有的個案中,使用者的意見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建築計畫書的用意,是好不容易臺灣在最近二、三十年才走出來的。我們現在簡直就是要回到從前,好像要回到最粗糙的年代。」(左圖為城鄉所)

  夏鑄九強調使用者意見的重要性。「建築師不能因為學生來來去去,就剝奪了他們發生的權利。」他舉起手中的【奧立崗實驗】,說道:「這是我們這一行早期的聖經之一,你看它裡面這麼說『雖然我們沒有把握這班學生所期望的研討空間完全適合下一班的學生,但是不要忘了,如果完全交給建築師去做,情形會更壞。因為建築師,或者規劃師,會離題更遠,因為他們更不知道學生要的是什麼。』」

  夏鑄九最後說道:「學生作為使用者有他的共同性,學生畢業之後,後來來的,不會差太多的。他在某一種位置上有他的共同性,學生的意見當然要被重視,他們是校園內最主要的使用者。如果校園建築只是學校幾個有權力的說了算,那肯定會搞的一塌糊塗。」




夏鑄九

學歷
逢甲大學建築工程學士(1966.9-1971.6)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1973.9-1975.5)
美國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1975.9-1977.5)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博士(1982.3-1987.11)

經歷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教(1972.8-1973.7)
臺大土木系講師(1977.8-1981.7)
臺大土木系/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1981.8-1989.7)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民78.8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