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現代中國建築代表-洞洞館

記者 張瀚元 整理報導

  洞洞館位於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口的左側,三棟建築物陸續興建於民國五○年代,由張肇康先生所規劃設計,融合現代建築樣式與中國傳統建築的象徵手法,其中農業陳列館更在當代被建築界譽為「現代中國建築的胚胎」,在建築史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ReadMore##
  張肇康於一九二二年生於廣東,一九四六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完成建築教育,隨後進入基泰工程司,於楊廷寶手下工作,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是中國第一所採用包浩斯教育方式的建築系,張肇康是第一屆畢業生。一九四八年大陸政權易手前,張肇康赴美伊利諾理工學院深造,一年後進入哈佛並同時於麻省理工學院修習都市計劃與視覺設計。次年自哈佛畢業後留美工作至一九五四年,其間曾服務於葛羅培創設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on, TAC)。之後在貝聿銘的邀請下,返台參與東海大學建校建築工作,與陳其寬一起擔任貝氏的副手;一九六一至六五年間於香港加入甘銘(Eric Cumine)建築師事務所,一九六七年遷美定居。張肇康在臺灣的時間裡,除前述的東海大學外,還參與了臺大農業陳列館與嘉新大樓(右圖,張肇康-嘉新大樓)等重要建築設計工作,為五○、六○年代臺灣現代建築的形成過程注入了活力。

  自一九二○年代起,許多中國建築師以追求一種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築為終極目標。一九五○年代開始,臺灣曾出現幾位建築師,張肇康即為其中之一,面對國際主流的現代建築樣式,以民族式樣、民族風格的立場出發,創造現代中國建築的新風格。以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為首例,其後更大規模的嘗試則發生在東海大學早期,以貝聿銘為首,張肇康與陳其寬為副手的東海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循著王大閎自宅(左圖,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與東海校舍建築的「現代中國建築」嘗試路線,張肇康在臺大洞洞館設計中,走出了更寬廣、更富創新意味的路子。同樣是以單棟、拘謹的長方盒建築體來組織合院空間,張肇康的規劃其實並未超出東海校園建築立下的「現代合院」空間水平,但藉由對建築的細緻處理,臺大洞洞館的整體紀念性被進一步加強。從型式轉化的角度來比較,張肇康轉譯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台基、屋身、大屋頂的意涵。

  從椰林大道往洞洞館看去,正前方為農業陳列館,左手邊為人類系館,右手邊為哲學系館。三棟建築物比鄰而成,且其排列方式如同中國傳統建築中之ㄇ字型三合院外觀,這三棟建築物因而被稱為「洞洞館三合院」。洞洞館三合院整體由張肇康規劃設計而成,但其中僅有農業陳列館為其作品,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為後人仿造;三館外觀相似,但僅有農業陳列館之建築寓有中國傳統建築之精神於其中,另二館僅有與之相似之琉璃帷幕,設計內涵不盡相同。洞洞館的工程可分為兩期:第一期包含現在的農業陳列館及原為農經、農推系館的哲學系館,分別完工於民國五二年(一九六三年)及民國五三年(一九六四年)。第二期為人類系館,完工於民國五九年(一九七○年)。洞洞館現址原先被規劃為「文教中心」,在原本的計畫當中,將由北向農業陳列館、東向農業經濟推廣館、西向人類考古學館及南向自然歷史博物館四棟建築物構成一四合院的空間,但卻未將四個角落完全封閉,而形成內庭空間與外圍空間可自由流通之特殊空間組織,但南向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故未立,因而形成目前三合院之景象。在此建築當中同時結合東方傳統寓意及西方現代建築手法的建築方式,充分表現出「折衷」的現代中國建築意味,為現代中國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洞洞館作為現代中國建築的代表,融合了現代建築的樣式以及若干中國傳統建築的象徵手法,以下分為三點說明:


1.台基與迴廊(右一):抬升四階形成底座台基,地面層內縮形成一迴廊,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屋身的部分,能通風及減少臺灣悶熱潮濕的氣候問題。

2.帷幕(右二):利用建築二、三層出挑的琉璃筒瓦花式帷幕,傳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重要的大屋頂特徵。以琉璃筒瓦大面積構圖象徵稻穗。對應於柱位之處的紅色壓克力長條開口,使帷幕牆有了適當的分段,也用來象徵牆面出挑之後虛化的柱子。另外上部收頭裝飾性的出水口,代表
傳統的琉璃懸筒滴水,更清楚說明了張肇康先生以大片筒瓦帷幕象徵屋頂的用心。洞洞館三館牆面所鑲嵌的筒瓦皆有不同,農陳館是由兩種大小的筒瓦構成,大筒瓦為橙色,象徵稻穗;小筒瓦為綠色,象徵稻葉。人類系館的筒瓦也分兩種大小,皆為綠色。有別於人類農陳兩館,哲學系館的筒瓦稍呈喇叭狀的綠色筒瓦,且表面所使用的釉料質感不同。



3.內部空間:農業陳列館室內平面的安排,張肇康以中國傳統單棟建築空間的合院中正屋空間方式來理解。以精密的結構關係,與極具象徵意涵的細部與顏色感性的呼應中國傳統木結構簷下與室內光幕的空間體驗。 (左一、左二)

  洞洞館可為張肇康嘗試融合西方現代建築與東方傳統建築的代表作,從外部空間台基、屋身、大屋頂的重新詮釋到內部空間流動、光影變化的細緻處理,充滿設計者的巧思。洞洞館記錄了五○、六○年代臺灣設計師對於現代中國建築的嚮往,在建築史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整理報導自
臺灣大學文學院洞洞館數位化紀錄
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index.html
王俊雄。張肇康與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建築師》雜誌(1996年11月):88-9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