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大改建案 臺大學生動起來

記者 蔡雅竹 整理報導

  二○○六年,在活大一樓商家與臺灣大學合約即將屆滿之際,學務處在更換廠商的同時,便藉此機會為活大整修一番。目前活大改建計畫在○七年暑假已完成第一階段的施工,未來還有第二、第三階段的工程要進行,預計在○八年暑假完成改建目標。 ##ReadMore##
  
  活大,是臺大學生第一活動中心的簡稱,位在臺大總圖書館的旁邊,然而在這兩棟建築間的小小通道,卻是腳踏車與行人和貨車三條動線重疊之處,這樣的情形造成學生往來的安全疑慮,活大的後方也被店家當成堆積貨物與垃圾的地方,無法充分利用。而當時正逢馮燕學務長新上任之際,她希望新人上任的同時,也能為學校帶來新氣象,於是便藉著活大商家租約即將屆滿的機會,決心為活大改建內部,解決活大長期以來所存在的問題。
  
  在城鄉所接受學務處的委託後,城鄉所的夏鑄九老師便偕同幾位所內同學一同投入改建活大的工作,其中朱家豪同學便是活大改建工程中最主要的推動者。

  朱家豪同學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會接下這份任務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自己本身對校園空間規劃過程的公共議題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但即使是以學生身分參與規劃活大的過程,他坦言在設計過程中,自己其實比較像是一個準行政人員的角色,在業主學務處的委託之下進行改建,而非只是以一單純學生的身分參與。
  
  活大改建過程中,朱同學認為理論上學生參與最理想的狀況,應該要在一開始決策形成的時候就進入制度層面活動,公聽會應該扮演一個積極的推動者,讓使用者,也就是學生的意見能夠提早讓校方了解。然而現實狀況卻非如此,公聽會的效用不彰,學生對其相關的資訊也嚴重不足,他指出這便是行政機構失靈之處,然而學校行政機構的被動,卻非學生參與活動的致命傷所在,真正的問題在於學生根本不關心公共事務,學生本身的冷漠消極態度,才是最嚴重的致命傷。例如在活大改建過程中,朱同學以及其他城鄉所夥伴為了喚起學生參與熱情,舉辦了說明會或其他宣傳活動,例如在校內發放傳單、文宣,或是在活大跟小福用大聲公呼籲大家參與活大改建的行動等等,然而這些行動的成效卻不甚理想。
  
  真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大改建工程的事件,反而是校方提出搬遷活大二樓社辦的想法,因此激起了學生的危機意識,進而才有規劃活大的社團聯盟誕生,其中參與最力的為大新社(註一)、浪達社(註二)等社團,而臺大學生會也是在拆遷二樓社辦事件中,對活大改建的態度才轉為積極。儘管有此契機使得學生參與的活動變的較為活躍,但是在校方安撫學生,平息風波之後,學生參與行動又沉寂了下來。

  朱家豪同學除了表示這是絲毫不令人意外的結果之外,更進一步地指出學生參與在參與式設計當中的能夠達成的階段性目標。

  他將學生參與分為兩階段,除了在校園建築規劃的第一階段,即建築的興建過程,學生參與的行動便需進入,更重要的是在第二階段,學生自己要能夠具備有民主素養,才能達成形成自我管理階段的目標,使得永續經營的理想得以實現,而此民主素養的培養即是要藉由社會教育的工作落實。故而目前學生參與的消極態度,或許要藉由民主素養的養成,才能真正治標又治本。




註一:大新社,大學新聞社,為臺大學運三大社(大學論壇社、大陸社)之一。
註二:浪達社,臺大女同性戀研究社。一九九五年成立,為國內第一個校園女同志社團。「浪達」(「λ」lambda),意指對立事物的調整與一致,代表解放。

沒有留言: